拜耳公司于1863年由弗里德里希-拜耳在德国创建。1899年3月6日拜耳获得了阿司匹林的注册商标,该商标后来成为全世界使用最广泛、知名度最高的药品品牌,并为拜耳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巨额利润。1925年公司同其他几家化学公司合并建立法本化学工业公司,战后被拆散。1951年成为独立的法本继承公司,称拜耳颜料公司,1972年取名“拜耳公司”
公司的总部位于德国的勒沃库森,在六大洲的200个地点建有750家生产厂;拥有120,000名员工及350家分支机构,几乎遍布世界各国。高分子、医药保健、化工以及农业是公司的四大支柱产业。公司的产品种类超过10,000种,是德国最大的产业集团。拜耳的发展史就是对更高生活质量的不断追求。
拜耳公司分为3个子集团公司,分别是:拜耳材料科技,拜耳农作物科学,拜耳医药。
2005年拜耳通过收购罗氏非处方药部门,拜耳已经跻身世界非处方药三强;拜耳医药的处方药部继续专注于心血管病、糖尿病、感染和泌尿系统等常用药物领域,并加速发展专科药物,如肿瘤药物的开发。
公司在中国上市的主要产品有:拜新同、西普乐、美克、拜唐苹、尼膜同、优妥、优迈、特斯乐、拜斯明-25等。
拜耳中国
拜耳与中国的联系可以追溯到1882年,拜耳首次在中国销售染料。如今,拜耳对大中华区(中国大陆、香港和台湾)的投入稳步提升。本着"拜耳解决方案——应中国之需"的承诺,拜耳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逐步投资发展为目前的大规模的、世界级资产投资。目前,大中华区已成为拜耳在亚洲的最大的单一市场。2010年,拜耳在该区域的销售额达到29亿欧元左右。目前拜耳在大中华区拥有11,000多名员工,大中华区业已成为拜耳全球投资的主要重心之一。
拜耳在中国的核心策略就是与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同步。拜耳始终关注着中国的发展,并与政府各有关部门保持密切的联系,及时了解中国市场的需要。在"十二五"规划中,中国政府明确了当前所面临的挑战,如农业问题、能源紧缺、公共卫生、环境污染等,并将针对这些挑战,加强解决力度,将可持续发展作为重大战略。在全球,拜耳的使命是"科技创造美好生活";这一理念在中国应用起来就是"拜耳方案,应中国之需"。
拜耳在大中华区的业务主要集中于三大子集团——拜耳医药保健、拜耳作物科学及拜耳材料科技,同时还设有一家服务公司——拜耳技术服务。拜耳在大中华区运营多家生产工厂。目前,本地生产在大中华区的销售额中占据的比重越来越大。伴随着正在进行的一些重大投资项目,拜耳致力于成为中国发展的关键合作伙伴。
拜耳大中华区集团主要面向香港、台湾和中国大陆市场开展运营。拜耳集团大中华区由管理控股公司领导,下设子集团与合资生产企业在其战略引导下开展独立运营。大中华区集团由拜耳大中华区集团总裁——戴慕博士领导。大中华区集团各类职能部门共有员工约2,800人。
产品
拜耳在大中华区秉承研发为基础、发展为导向的公司策略,坚持以客户需求为本,推出了丰富多样的产品,其中各领域的代表产品有:
医药保健领域:拜阿司匹灵(Bayaspirin®)、达喜(Talcid®)、拜唐苹(Glucobay®)等。
聚合物领域:模克隆(Makrolon)®、拜本兰(Bayblend)®和Baydur®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