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大科技(北京)股份公司是从事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总部位于中关村军民融合产业园。公司全体同仁在“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李光武董事长的带领下独立自主研发,在全球最具潜力十大新材料中已成功突破三项:气凝胶非超临界产业化制备、非晶金属块材制备、创新了微晶纳孔金属;同时,在研发新能源蓄能、雾霾控制、生物灭菌、土壤改良、半导体基片制备等技术方面均有领先世界的重大创新突破,已申请和获得43项专利(其中6项PCT、25项发明。)
我们拥有高水平应用工程技术创新研发能力,研发团队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理论基础,致力于以世界领先技术为发展目标。公司创新了“创意师--架构师--专家顾问--高级技师”的研发模式,该模式使应用工程技术研发周期大大缩短并节约大量资金,实施至今效果显著。
我公司现有研发试验、办公场地6000多平米,主要用于研究开发二氧化硅气凝胶生产工艺及气凝胶应用技术;面积13000平方米生产基地设备正在调试中,2016年下半年将开始投入使用大规模生产气凝胶及其应用产品。
《SCIENCE》杂志将气凝胶列为未来全球最具潜力十大新材料之一。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世界技术强国就投入大量资金人力进行研究,我国也从90年代开始进行研究并投入了巨额资金。目前,国际上关于气凝胶材料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德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家。国内研究主要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同济、中科院化学所、国防科大、英德埃力生公司等为代表。
据统计,全球气凝胶年产不足10万立方米,三分之二在美国,最大厂家阿斯彭公司隶属于美国宇航局,由于价格昂贵其产品主要应用在航空航天、军事、石油。国内有几家企业主要以高价进口国外设备生产含气凝胶的保温毡为主,而国内生产基础材料气凝胶的产量低于1千立方米仅限于高端用途且价格昂贵,由于制备工艺复杂、投资巨大产量有限使民用领域推广受到局限,市场难以接受。
2007年9月泰晤士报发表英国专家文章称“气凝胶--一个可以改变世界的材料”。气凝胶具有众多可以颠覆传统技术的特点,并且新的优良特性不断被发现。
气凝胶,这个世界上最轻的固体、导热系数最低的材料,其诸多特性拥有15项吉尼斯纪录。全世界范围内已经制备出了无机、有机、碳气凝胶,最轻1.6千克/立方米。气凝胶是经过制胶,凝胶,在保持凝胶形状和内部结构的情况下进行干燥制得,由于凝胶强度很低,干燥时容易出现毛细管作用,因此很难制备,干燥技术是全世界气凝胶制备的技术瓶颈。
目前全世界生产气凝胶都使用昂贵且危险的高压设备和二氧化碳超临界干燥方法,谁率先掌握气凝胶低成本产业化制备技术,谁就将在未来纳米材料领导的技术革命中占据领先地位。因此,研究重点最主要的是气凝胶低成本大规模制造技术,其次,是研究气凝胶特性和应用技术。弘大科技公司的贡献之一,率先突破了气凝胶产业化制备技术瓶颈,用全球独创的梯度减压干燥技术使生产成本大幅度降低。采用传统的超临界干燥设备,年产100立方米的投资要5000万元,而我们创新地梯度减压干燥设备,同样产能只需投资200万元,仅为超临界干燥设备的1/25。且制备出的气凝胶质量等同甚至超越超临界干燥法生产的产品,技术水平国际领先。该项核心技术已获得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PCT国际专利优先权已检索通过,并已提交首批申请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地区的国际专利且取得了受理书;在此基础上我们申请的气凝胶应用技术相关发明专利已有三项,其中一项也已申请PCT国际专利。 弘大科技已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列为“气凝胶保温毡板应用技术规程”的唯一主编单位。同时,弘大科技与中科院、中船重工、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中国矿业大学等多家科研机构,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共同开发前沿高精尖应用技术,保持不断创新能力。气凝胶作为基础纳米材料,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将在节能环保、新能源、建筑建材、汽车、国防军工、石油化工、3D打印材料、电池、工程塑料等领域带来革命性变化。